滑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滑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王俊煜为什么接受软银投资和豌豆荚的这几年

发布时间:2020-03-12 13:17:59 阅读: 来源:滑轨厂家

导语:独立快速发展,又在巨头之间,豌豆荚感受上下夹击的快感。豌豆荚怎么走到今天,为什么接受软银投资,什么支撑起10亿美金的估值?接下来怎么发展?

在移动内容分发入口之争上,曾有一个假设若腾讯获得豌豆荚,将与360争夺第二,但它没有成真。豌豆荚这个由创新工场孵化起来的项目,4年之内,跻身移动分发第一阵营,紧随百度、360两巨头之后。对豌豆荚来说,这是荣誉,也是威胁。

独立快速发展,又在巨头之间,豌豆荚感受上下夹击的快感。豌豆荚怎么走到今天,为什么接受软银投资,什么支撑起10亿美金的估值?接下来怎么发展?

以下是在拿到软银领投的1.2亿美元B轮投资之后,豌豆荚团队面对豌豆、媒体等做的分享的内容整理:

为什么选软银投资?

第一次去见孙正义的时候,是在9月初,大概一个小时的会议,我准备了十几页的幻灯片,花了15分钟讲了一遍。然后孙正义另外拿出了一份幻灯片,给我们讲了一遍软银的战略,等于反过来给我们做了介绍,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有趣的。

之所以接受软银的投资,都是处于豌豆荚的发展目标,就是做「移动内容搜索」。这是在一开始做豌豆荚时就确立的。所以,是否独立发展、要不要接受谁的投资,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去的。至于独立的公司、上市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不跟国内巨头有接触的情况下,豌豆荚的发展会更顺利一点。因为国内巨头的整个线路特别长,利益冲突会特别多。

豌豆荚通过应用内搜索的方法做移动搜索,同时接入很多厂商的数据,这个点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是更有各种优势的。同时,豌豆荚的的大部分用户都是通过口碑知道豌豆荚,从这点来讲,即使跟国内的巨头有更深的合作,也不会对豌豆荚有特别快的促进作用。

豌豆荚的目标是最后给用户做好的「移动内容搜索」,什么样的方法能实现这个目标就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做。

相对而言,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在2013年发表的《向世界挑战》的演讲中可以获知,软银的目标是要做全球移动互联网的领先公司,这几年也做了胆子非常大的布局,比如在美国收购了Sprint ,9月份投资并购了手游开发商Supercell,软银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对豌豆荚来讲也有很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最后选择软银的根本原因。

软银非常支持豌豆荚独立地去发展,整个公司的决策权、控制权完全在我们三个创始人的手里,这是和其他很多的选择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都是最后促成豌豆荚在最近做这个决定的原因。

豌豆荚的营收入增长还是挺快的,但是同时我们还是做了融资,希望能够加大投入,把更多的投资花在产品研发、扩大知名度,以及和开发者之间做更多合作,建设一个更好的生态系统上。

为什么要融这么一大笔钱,这也是符合我们预期的,希望在短期之内能够更放心,看得更长远,不必担心太短期的营收,或者为了短期营收做损害用户体验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这笔融资可以加大整个的比例,能够给用户创造更多好的东西。

2010年就确定要做「移动内容搜索」

2009年,HTC的第一台安卓手机推出的时候,我到中关村买了一台。当时觉得,相对iPhone,那时安卓功能已经比它强大非常多了,但是各方面的内容系统,各方面的基本体验比iPhone落后非常长时间。但我相信安卓系统最后会成为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这上面一定大有可为。当时最直接的感受是大屏幕的手机,用户会有内容消费在上面。但一台3寸的手机,上面明明可以放东西,但不知道去哪里找。所以,最开始是从这个地方出发。

网页搜索市场这几年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是靠渠道。因为技术门槛已经不高了,大家都知道做一个爬虫出来,照这个链接基本能把网页公开的内容抓下来,提供给用户,出现了同质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过应用内搜索方式去做移动内容搜索时挺兴奋,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类似于Google的Page Rank的做法已经不管用,我们要自己发明。这里面主要的难点一个是在抓取,一个是排序,再就是怎么帮用户直达。

在移动互联网上用户最终是选产品,而不是选渠道,渠道是商业角度的概念,而不是用户角度的概念,这也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很大的区别。各种各样的工具条,各种各样的捆绑,这都是过去做所谓的渠道手段。移动互联网上面没有办法这么做,装什么东西必须自己确认,要下什么东西也必须是自己确认的。再初学的用户也知道桌面图标是可以删掉的,这是整个异同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很不一样的一点,也是我们竞争的方式。

我也不觉得豌豆荚这种做事情的方式放在十年前去做PC互联网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当时的条件完全不具备。但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商业逻辑,反而是过去习惯于去做渠道,去做市场这些老的巨头不一定会适应的新的局面。

豌豆荚的四年

2010年想做移动内部分发平台时,我估计要用两年的时间,但今年已经是到第四年了。刚开始做,还是觉得中间的困难会比自己想得多,不过好在一个一个都慢慢解决了。

我们没有一步到位做「移动内容搜索」,而是中间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应用搜索也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步骤。2010年时我们试图做试视频内容的搜索,但后来没有继续那个项目。2010年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当时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直到2012年年底。所以我们2012年年底明确在2013年要冲着原来的目标再走一步,把豌豆荚变成「移动内容搜索」。现在的豌豆荚其实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手机助手的产品了。

2010年第一个产品是豌豆荚的Windows客户端,就是手机助手。我们一开始做时知道是解决用户的手机流量问题,但其实是很难找到一个概念去描述它的,这也是我们一开始也很纠结怎么给第一批用户介绍豌豆荚的原因。包括我们把豌豆荚放到新浪下载,找不到合适的分类把它放进去,只能和诺基亚的PC套件放到一起,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产品受到欢迎,其实是因为它解决了用户流量的问题,是属于直达行动的一部分。当时没有这样的概念,不会有类似于今天的轻应用概念来描述,但是用户确实是买单的,用户是会有口碑传播的,这是我在里面得到的经验,也是我们给用户提供实在的利益和好处,比我们包装一个概念要更好。

在2011年我们主要的里程碑是豌豆荚的应用搜索,其实解决的是全面准确的问题。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十几二十家商店,像今天有名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当时都已经开始做了。我觉得我们再做一个没有对用户有任何新的价值。

我们反而观察到,各个应用商店没有一个是足够全的,所以我们做应用搜索,把几十个应用商店的内容抓到一起,用户在一个搜索框里面就能一下找到所有的应用商店里已经提供出来的内容。

我们当时还在锦绣家园的四居室里,我们在厨房做演示,发现都可以搜出来,然后把它上线。

2012年我们的核心产品还是应用搜索,但是放到了手机上。某种程度上更加直达行动,因为对于当时的很多用户,对手机直接上网或者Wi-Fi有足够的普及,对手机上网已经完全可以接受。把它放到手机上,离他使用产品更近一点。

2013年,除了应用之外,我们增加了其他的内容门类,包括视频内容,包括小说内容,包括壁纸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往全面准确的方向去靠。有一点我们不是做得特别多的是在情景化上,这是我们希望在未来做得更多的。

没有框的搜索

我们原来也有一个纠结点,要不要说我们是搜索?因为提到搜索大家首先会想到是一个框,豌豆荚其实不是一个框。应该是不需要输入任何内容就可以给你想要的东西,这一定是能实现的。

在豌豆荚里搜到的内容,原来在哪儿还是在哪儿,我们不会把它给拿进豌豆荚,把用户束缚在豌豆荚里面,我们不关心用户在豌豆荚停留多长时间,我们关心的是怎么帮你尽快找到它。

但是传统的搜索引擎只是找到它,告诉他在哪里,用户要自己想办法抵达,而豌豆荚不仅是指路,还负责把你带过去,但这也是别人的东西,也不是豌豆荚自己的东西,我把你送到门口,你走进去,接下来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们不是希望用户停在豌豆荚里面对内容进行管理,直接在豌豆荚进行消费,我们会无缝地带到目的地,接下来会交给开发者,我们对接的成千上万的应用来解决你的需求。

我们今天也提供这种服务,叫优质开发者服务。有很多开发者不希望通过应用商店提交,因为中间信息会被修改等等,所以我们也试着提供一个直接的渠道,让开发者把他最准确的信息直接提供给我们,这也是「移动内容搜索」中全面准确这部分中需要做的事情。但这部分在我们100万应用收录量里还不到1%。

从我们的思路来看,我们做这块事情到底能够为豌豆荚的用户创造什么价值。我能想到的最主要的,因为信息传输中间少了一个环节,所它能够实现更全面和准确。但这个也有更多方法能够做到,比如现在应用的信息是开放给用户编辑的,你也可以去改,之后我们会有审核,审核通过的话自己也可以到上面补正自己喜欢的应用,但和开发者没有直接上来管理豌豆荚的详细情况。所以我觉得有很多方法让我们来实现整个的信息更全面准确,不一定通过让开发者上传的方法做。

在对内容的排序上,豌豆荚会把所有的广告标出来,这些我们确实收了别人的钱,没有标广告的一定不会收别人的钱,这也是我自己原来在Google工作所学到的一点。

我们的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试图到豌豆荚来刷排名,但我们也有专门的团队和这些刷流量的势力做斗争,保证整个排名是不受干扰的。

我们自己有团队做这个数据挖掘分析,都是自己研发的。像我们推出的豌豆洗白白,除了知道是什么应用,还知道广告有多少,流量消耗是多还是少,有没有病毒,会不会泄漏你的隐私,这些就是我们通过数据方法来实现我们在「移动内容搜索」里面的全面准确这样一个环节。挖掘数据的能力是豌豆荚核心价值所在。

从数据来看,我们用户在各个城市的分布是相当平均的。做「移动内容搜索」,其实是一个工具,,所以不像内容本身可能带有某种特定的格调、特定内容的属性。

只有一个区别,我们的核心用户的确会更高端一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品牌的传播活动,让更多二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成为我们的核心用户,成为我们的忠实用户。

我也想过和穿戴设备结合这个问题,因为移动设备都是玻璃。所以我也特意买来体验,后来觉得穿戴设备都是更小的玻璃,好象不能进行有效的内容消费。

越狱我觉得是破坏生态系统,所以不会做越狱的市场。但IOS的用户也会有很多对移动内容的搜索,iPhone也是块玻璃,只是在应用部分因为苹果本身的政策限制,我们不会去做。但是对于其他内容的需求,我们在未来可以通过「移动内容搜索」来满足。只是,但iPhone和安卓最大的区别是iPhone的限制会更多一点,可能我们发挥的空间会更小一点。

BANGCAMP创业邦成长营,创业邦旗下孵化计划。第四期全新升级,60个名额正式开启招募!现在报名,将有机会获得资机构对接、创业导师面对面指导、2016创新中国春季峰会展示、创业邦媒体矩阵深度传播!创新原力,伴你前行!

即刻报名第四期!

海尔空调,制冷剂充注量,方法

如何科学的使用空调

华凌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