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滑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曾有8成香港青年想参军或当公务员现在为何反华0《资讯》

发布时间:2020-11-04 11:54:13 阅读: 来源:滑轨厂家

曾有8成香港青年想参军或当公务员 现在为何反华

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正式成立

【环球军事报道】香港爆发持续70多天的“占中”后,青年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香港青年对内地是怎样的情感,排外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环球时报》日前就这些问题专访了香港前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何志平出生于1950年,对青年问题有长期关注和研究。他是一位奇才,学生时期醉心小提琴,后赴美国进修音乐,却改念化学和物理,最后成为香港著名眼科医生,2002年弃医从政。当然,何志平先生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著名影星胡慧中的丈夫。

英国如何控制香港青年

环球时报:您曾提到英国对香港青年进行殖民化教育,能否具体谈谈?

何志平:殖民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用来维持殖民地政权利益与福祉的手段,所以不可能预期它是一种唤醒被殖民者的民族意识的教育。香港虽然政治上与中国母体离异,地理上却是紧贴她的边缘,有若干经济和文化交流,香港人的生活文化也是承袭中国文化;加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决定开始明朗化,这些都是港英殖民政府难以回避的事实。因此,港英政府的殖民教育政策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有所变更,变更的分水岭在1966年。

1966年前,香港政府教育以英国人和“高等华人”为服务对象,至于本地青年服务工作,由于当时教育还未普及,主要由民间组织如教会和善堂等担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殖民政府对于新政权对香港民间的影响有所顾虑,大力打压本地爱国青年团体,强行解散由亲共产党人士设立的书院等。1949年以前,香港华人子弟还可以到内地读书;但1949年后,罗湖边防被关。及至1966年,因天星小轮加价事件酿成的骚乱以及1967年的反政府暴动,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本地青年,殖民政府意识到忽略青年问题会带来严重管治危机,制定青年政策成为当时殖民政府的重要任务。

英国对香港青年意识形态的控制,归纳来说有以下四个方式:一是去政治化,以消磨青年对殖民政权的不满情绪为目的,除了在1967年后举办新潮舞会、香港节和地区暑期活动,用文化休闲活动转移政治焦点外,学校工作就是培育守规矩、安守本分的市民;二是去中国化,在教育语言上重英轻中,标榜英语的优越性和社会高等地位,同时在中国历史课中大量删减介绍近代中国的内容,中国历史课只谈到辛亥革命;三是妖魔化,渲染青少年犯罪、吸毒和黑社会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目的是要使整体社会认同青年是社会的定时炸弹,把青年边缘化;四是技术化,即加强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相关领域人才,另一方面以重视专业技术人士非政治化的身份,甚至以“行政吸纳政治”的方式笼络青年加入政府,让青年成为殖民政府的拥护者。

环球时报:从“占中”来看,您认为香港青年出现的最严峻问题是什么?

何志平:香港青年参与“占中”,有些人因此回想起1967年的反政府暴动,同样也是有很多青年参与,甚至做主导。但如果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差异:1967年的反政府暴动,参与青年是在殖民政权下生活,是直接面对港英殖民政府的高压统治;而“占中”青年出生于1997年回归前后,大部分是所谓“00后”,丝毫未经历及感受过港英殖民统治。到底为什么有一些香港青年会缅怀殖民政权下的生活,这是一个疑问;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校或社会里,对中国、对共产党的认识不是很深入,为何有一些人却不喜欢共产党和中国?这些值得深入讨论。

在我看来,香港青年和世界各地青年的心态相似,都是一直在追寻心目中的偶像,而他们最容易接触的人或媒介,必然是家长、老师、传媒及青年领袖和团体。家长或老师,很多都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过殖民教育。有些人因此对中国及共产党不怀好感,甚至将这种心态以及回归后身份转变的不安感传给下一代。与此同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积极渲染内地的负面印象,阻碍香港青年面对中国的真实面;另一方面通过“造神运动”,将一些激进领袖和90后青年推往示威行动最前线。

香港青年为什么有排外情绪

环球时报:生活在国际大都市,香港青年为什么存在排外情绪?“港独”在青年中有多大市场?

何志平:很多人都说香港青年鼓吹排外和独立,最近确实有一些类似组织在互联网上成立,也有香港青年参与其中。但必须说,鼓吹排外和“港独”的只是少数,并没有成为、以后也不可能成为香港的主流心态。不过我们要留意,有一些香港青年追求的独立不是政治实体上的独立,而是指文化上的独立,这个问题必须置于陆港关系之下,才能够揭示它的本质。

内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其中也借助了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香港回归之前,其GDP占内地GDP的25%;生活上,香港人也常往返内地接济亲友,导致一些香港人觉得自己是接济者、金主;但回归之后,内地很多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超越香港,内地青年的就业前景也是一片光明,反而香港占内地GDP比重逐渐下降,现在不到4%。这些都反映了香港与内地的角色已经转换,但香港人的心态并未能够跟形势转变,还是“大香港主义”(要比其他人风光)作祟,因此才会产生一种所谓排斥内地人的想法。

环球时报:您认为香港青年与其他地区青年相比,心态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志平:香港是通过和平方法从英国殖民地身份骤然变为当家作主,与其他殖民地透过武装斗争脱殖的情况完全不同。霎时的身份转变让很多香港人手足无措,政治、经济身份陷入模糊,因此需要时间适应这种转变。

大部分香港青年虽然没有见证回归交接,但心态其实都是承袭了上一辈人,包括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同样是“大香港主义”、小岛心态(排斥外地人)。但在全球化日益加剧之下,新一代香港青年不仅面对本地竞争对手,更面对全球,特别是内地的竞争对手,导致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现在香港青年提出的“文化独立”,其实就是“小岛心态的2.0版”,希望在文化上——无论是生活文化还是政治文化——都与内地区隔,同时前途也有别于内地,只有这样才觉得可以找回生活安全感。

曾有八成青年愿参与解放军训练

环球时报:您对香港青年服兵役以及到内地当公务员怎么看?

何志平:2000年,我担任秘书长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在香港进行一个没有公开发布的调查,显示近80%的香港青年都接受参与解放军训练或在内地担任政府职位。诚然,这个数字或者与当时社会气氛比较温和有关,但不容否认的是,香港作为中国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香港人在当家作主的同时,也拥有中国人的光荣身份,他们参与解放军训练或在内地担任政府职位,都是作为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环球时报:您是否还有其他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建议?

何志平:身份证是作为一国公民身份认同的非常重要的象征,普通香港人既有香港身份证,也有往返内地的通行证,俗称“回乡证”。我曾经持续进行一个调查,问有多少香港青年拥有回乡证?答案是1/3,有时候是25%。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回乡证就不能回内地,如何鼓励这帮青年接触内地、认识国情?

现在香港人申请回乡证,需要在中国旅行社办理,5年期回乡证收费港币260元,10年期为港币390元。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香港人可以免费申请成人身份证,但作为中国人证明的回乡证却要付钱办理?我建议,可不可以在香港青年满18岁时,免费给他们发放回乡证,证明中国人的身份,甚至可以考虑免费给他们往返广州和香港的火车票,让他们有一个身份、有一个途径去接触祖国,潜移默化地加强国民身份认同。

更重要的是找到接触香港青年的方法。上世纪70年代,港英政府搞了很多新潮舞会、大型暑期活动,契合当时青年发泄精力的需要;21世纪,我们还需要举办舞会讨好青年吗?不断成立青年组织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吗?还是说,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学懂放低身段,以一种非家长式口吻,用青年之间流行的语言,去讲他们听得懂的道理。

苹果电脑翻墙软件

mac翻墙软件

喜马拉雅回国VPN